时隔10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演进性,在传承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继续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聚焦城市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转型需求,紧扣“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位一体目标定位,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作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重要部署,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聚焦城市体系的边缘节点 致力提升县城边城综合承载能力
对于“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会议指出,“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边境城镇,强化特别支持措施,保持必要的人口规模”。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简称中国建科)圆满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面向县域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兼顾其他可燃固废处理,结合不同地域特点,研发了适用性强的县域生活垃圾小焚烧集成技术及装备,垃圾资源、再生水、余热等利用率分别达85%、90%、60%以上,智慧化程度超过90%,装备模块化缩短安装时间80%;同填埋处理相比,碳排放减少70%以上,节地90%以上,建设和运营成本可节省55%、35%以上,全面解决我国县域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重大难题,目前正在20多个县推广应用。我们关注边境城镇产业承载力和人口聚集力,以云南磨憨国际口岸城市为试点,创新构建谋划产业战略目标,策划产业体系及格局、规划产城人融合的空间布局,计划项目建设安排,筹划融资开发模式的“五划合一”口岸城市全过程服务模式。“磨憨模式”在云南省河口县、孟定县等口岸城市复制成功,同时正在与云南、新疆、黑龙江等地多个口岸城市对接。我们还在云南临沧市,西藏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十多个边境县市开展路网、供暖、供氧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建设,为兴边富民作出积极努力。
▲云南磨憨磨龙片区效果图
未来,中国建科将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小焚烧技术装备与环保控制系统的限制问题,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解决经济效益不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加快小焚烧产品推广应用,完善县城基础设施;深化不同类型边境城镇的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策略研究,针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弱项较多,边境风貌、城镇风貌、民族风貌相对缺失,产业结构单一集聚力不强等诸多短板,强化边境城镇补短板建设。通过不断提升县城边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其作为城市体系边缘节点的“地方中枢性”,增强与整个体系的连接性。
聚焦宜居城市的老有所养 致力优化适老化和无障碍环境建设
会议指出,“宜居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要求”,高度关注老有所养,将老龄化排在城市发展面临新问题的首要位置,并在“宜居城市”建设部署中强调,“要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建科牵头建设我国首个适老建筑实验室,打破国外适老化人体工学的数据壁垒,首次形成适合我国老年人体工学的产品数据集,率先实现我国适老建筑技术、标准、产品的自主突破,并通过北京、上海、江苏、雄安等地多个项目实践,探索了基于既有建筑改造的,向上结合养老医疗服务、向下结合社区及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的复合养老设施建设模式,探索了以人机共生科技突破空间环境局限和效能边界,打造更高质量养老服务场景。我们从适老化关注到无障碍,参与研编10余项国务院、国家部委无障碍环境政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拥有全国首批无障碍环境认证、CMA/CNAS无障碍检验检测等资质,在体育场馆无障碍专项总包、无障碍专业展陈总包、学校及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无障碍技术咨询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屡获无障碍行业最高荣誉。
▲我国首个适老建筑实验室
▲北京冬残奥会场馆——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
未来,我们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适老化、无障碍产品集成应用;探索实践“专项体检+规划建设”一体化模式,推进城市适老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提升城市的宜居指数、文明程度。
聚焦美丽城市的生态文明 致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会议指出,“城市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至关重要”“要以自然为美,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保护城市河湖水系、湿地和水环境,合理打造生态公园等城市景观,要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岳阳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中国建科牵头创立多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体系,先后建成新中国首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国内首座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污水厂、国内首座全地下污水厂、亚洲最大半地下污水厂等;牵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解决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难题,在岳阳、九江、内江等“长江大保护”试点城市,成功打造多个“源、网、厂、河”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标杆样板,同时为全国2000多个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提供了共性技术支撑;将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技术融合,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整合原有生态资源、工业遗存、矿坑崖壁等特色资源,打造了江苏园博园、南宁园博园、合肥园博园等一批重大标杆示范项目;牵头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与园林技术创新中心”,践行“两山”理论,积极推进生态修复、碳汇提升以及园林设计、建设、运维等的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合肥园博园活化利用林水资源和建筑遗存,把最好位置留给人民、把城市记忆留给人民
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为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生态领域技术优势、产业链前端优势,凝聚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切实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焦韧性城市的空间品质 致力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生命线
会议指出,“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要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总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中国建科创新提出综合管廊小型化理念,在国内率先构建起经济集约,系统化、一体化、可拓展的小型综合管廊完整技术体系,节约地下空间超50%,成本降低60%以上,解决市政管线末端“最后一公里”的敷设难题,不仅在国家级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北师大本校区管网改造等城市更新工程,而且在厦门新机场、济南遥墙机场二期等新建工程衔接公共市政“最后一公里”中进行项目实践。我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聚焦“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开展城市调研、系统性研究、政策研究,以及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发等,取得先手优势,并结合城乡规划领域绿色低碳科研优势,为特大城市昆明主编了“平急两用”中长期专项规划。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
未来,我们将强化顶层设计与空间统筹,创新融资建设与长效运维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以“用”为先,同时注重与片区的整体格调、功能和长期发展“共生共赢”,切实推进小型综合管廊与“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优化城市肌理、提升空间品质、赋能城市韧性发挥关键作用。
聚焦智慧城市的底层逻辑 致力打造更加安全、更加敏锐的智慧底座
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并作出“要坚持以城市居民需求为导向,顺应数智化趋势,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的部署。
中国建科关注智慧城市底层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成果,研发的“马良XCUBE”,是国内首个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解决国外“卡脖子”问题的工程建设行业基础软件,功能、性能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差无几,在造型、渲染、应用场景方面较其他国产软件有明显优势,可以完全替代美国SketchUp(多边形建模)软件,部分替代美国犀牛Rhino(曲面建模)软件,并首创了二三维协同高效转换技术,获得诸多荣誉,被工信部、国资委列为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八仙协同设计平台内部深度应用累积项目成果文件近180万个;成功打造国内首个建设领域公有云“建设科技云”,为智慧城市探索构建了国产化建设工程智慧底座。关注城市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水平,依托集团设计主业优势,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科智慧运维平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建筑与公共设施运维提供更节能、更安全、更健康、更敏捷的运维服务,碳排放平均降低19.4%,已在几十个项目中完成嵌入,数据资产快速增长。
未来,中国建科将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工程领域工业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替代工作,加快八仙平台推广应用,持续拓展“建科智慧运维平台”应用场景,大力推进AI+专项行动,为智慧城市治理打造更加丰富的能保障安全、智能预判、主动响应的“数字神经元”。
素材来源:建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