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19日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2005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成立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研发平台,依托单位为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行与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部门为院属建筑历史研究所。

  

  科研基地以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为技术路线,开展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的各类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技术研究,并针对不同价值特征和不同规划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大遗址等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整体保护关键技术为攻关重点,构建符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规划理论体系、创新关键技术、制定技术规范,探讨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集成规划技能,组织专题学术交流,开展规划理念和专业技术培训,为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水平提供科研平台。

  科研基地现有固定人员54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级职称19人,占总人数的35 %;研究生以上学历者92 %以上,其中博士学位者5人。

  2019年以来科研基地承担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及预备名单的咨询项目10项、涉及国家大遗址及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100余项;科研课题9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35项、占在研课题总数的38%,研究成果纳入国家和部委政策文件2部。开展标准编制1项,出版专著9部,发明专利7项,获省部级与行业奖5项(含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我国近20余年发展起来的、专门用于不可移动文化资源整体保护的综合性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属于整体层面的关键环节,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集成创新的体系性特征,属行业新兴技术门类。研究方向包括: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国家重大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规划技术,以及资源保护与所在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策略。业务领域主要包含:(1)构建中国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理论体系;(2)研究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技术框架,重点攻关文化资源的价值研究、保护规划与展示工程等关键技术;(3)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保护规划标准体系、编制技术规范;(4)开展专业技术交流、案例示范与人才培养。

  科研基地现有办公面积1625平方米,资料室拥有逾50年积累的大量历史资料(含档案图纸近9000张,历史照片逾10万张)和建筑史、城市史和文化遗产研究的专业图书与各类资料上万册。办公科研设备按照现代先进标准配置,为高效率、高质量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条件。

  

  1、《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申报项目(2019年成功)

  该项目经由多学科集成创新,探讨并提出了中国式文明起源辨析模式中的“城市文明”观点,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学理支撑;并经由以空间管控为主的一系列规划技术,实现了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了中长期保护管理保障。项目的成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出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2019年度华夏建设科技奖特等奖。

  

  2、《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古代部分)》(2020年完成)

  本课题为住建部委托的国家顶层设计课题:首次提出国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体系的技术路线和价值体系特征,主要成果纳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9月)等文件中。

  3、《丝路遗迹》(2020年出版)

  本套丛书是我国首次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化开展的线路遗产理论研究专著,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更为系统的历史佐证;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主题出版规划项目。

  

  4、《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申报项目(2021年成功)

  该项目从海洋视角深度解读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以遗产价值特征指引构建遗产长效管理措施系统,项目的成功为支撑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