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里子”,是保障民生的“生命线”,其安全韧性关乎城市运行质量与群众生活品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到2027年建成智能化市政设施体系”。
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市政华北院)深耕市政领域,聚焦地下管廊管网质量提升与安全运维,提供从项目谋划到长效运维的全过程咨询服务,构建覆盖“五网一廊”(燃气、供水、排水、污水、热力管网及地下综合管廊)的项目建设全过程评价体系,率先探索地下管网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以央企担当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升级,为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提供实践样本。
01 现状痛点:管网建设四大核心难题
在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的推进过程中,普遍面临本底资料不清、过程管控失序、施工质量存在隐患、后续运维薄弱的核心难题。
? 前期准备不足:项目本底资料不清、规划协同性差,导致设计方案不满足实际需求,为后续工程的运行效能埋下隐患;
? 工程管理失序: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频发,部分项目甚至出现资金违规使用情况,工程质量及后期效益大打折扣;
? 施工质量隐患: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施工质量等问题影响管网使用寿命;
? 运维保障薄弱:项目投用后缺少长效运维机制,工程建设后运行效能及经济、环境效益长期缺乏评价,信息化建设滞后,历史问题反复出现却难以根治。
02 破解路径:全流程管控筑牢工程质量根基
近日,中国市政华北院在青海省开展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全过程监管评价工作,立足高原城市发展实际,服务建设监管部门,主导编制《青海省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全过程监管评价方案》(以下简称《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以国家标准为纲、地方需求为要、以实际问题为锚,创新提出“前期合规性把控—中期过程性监管—验收前效果评价—后期效能追踪”四维评价框架,首次构建“五网一廊”(燃气、供水、排水、污水、热力管网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项目评价体系,实现从项目立项到运维反馈的全过程质量及效果监督。
这一体系突破传统工程评价“重验收、轻过程”的局限,将评价节点前置至立项阶段,延伸至工程运维阶段,通过动态化、精准化的过程监督,确保每一项管网改造工程都经得起规范检验、时间验证与效果评估。
03 全流程评价:闭环监管赋能全生命周期价值升级
中国市政华北院全流程评价体系将监管贯穿项目立项至运维阶段。源头以合规性资料审查校准工程方向,规避“带病启动”;过程通过资金与进度联动监管,确保民生投入高效透明;成效依托现场质量抽检及问卷调查双维校准工程质量;投用后建立差异化闭环监管,动态复查并以刚性约束保证系统运行效能,既筑牢城市地下生命线韧性根基,更赋能管网全生命周期价值升级。

04 未来展望:数字化赋能构建地下管网在线评价新生态
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地下管网监管效能,中国市政华北院将以现有全流程评价体系为基础,聚焦“数据驱动、智能预警、协同高效”,搭建覆盖“五网一廊”(燃气、供水、排水、污水、热力管网及地下综合管廊)的数字化在线评价平台,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追溯”向“事前预警”“人工抽检”向“智能全检”“分散管理”向“协同联动”转型,打造全链条可视化动态监管新生态。
05 专业支撑:用技术实力护航“城市生命线”
作为《评价方案》实施的技术支撑单位,中国市政华北院以三大优势确保评价权威可靠。
? 资质完备:符合《工程咨询单位资信评价标准》的要求,具备相应等级的工程咨询资质及管道检测CMA 资质;
? 技术领先:运用管道机器人、超声检测等先进设备,精准识别管网建设过程中的病害问题;
? 经验丰富:中国市政华北院具有多年市政工程设计咨询以及总承包的多项超大型工程经验,同时深耕于各地,为业主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务。
从江苏省昆山市管网养护工作诊断评估、养护运维工作技术指南编制到青海省高原管网改造质量效果全流程护航,中国市政华北院始终坚持以技术破局、用数字赋能,全力推动地下管网运行效能升级,积极搭建地下管网数字化在线评价平台,通过整合规划、建设、运维全阶段数据,嵌入智能预警算法模型,实现项目质量的实时监管与运行效果的动态追踪,显著提升“地下生命线”监管的高效性与精准度,为我国城市韧性建设注入坚实的智慧动能。
素材来源: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0号